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Thu 22/10/2015 (37)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 招魂

.
.
.
.
.
.
.
Thu 22/10/2015
.
22/10/2015 7:08 (5:06-) (7:37-8:14) (9:55-)

22/10/2015 7:19 (1:58-2:19) (7:50-8:15) (8:15-8:40) 


22/10/2015 7:30 (4:11-) (5:11-) (6:42-) 

22/10/2015 7:41 (4:07-)
.
以下高薪戲子狗隻,不是問非所答
便是對我關心的民生經濟,
有行政主導的鬥爭誹謗,
没有邏辑的智慧經濟學主张
.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1  2  3  4  5  6  7  8
.
1   2   3   4  房屋租金增加了多少?你如何才實事求事不作假數? 
.
.
答:歷 64事件
.
耀邦答:如果,明天,我被戲子狗隻,搞無醫德除去。你知不知 如果是這樣,何處招魂
.
耀邦答:這處招 財稅政策 
.

招財税政策魂


社會契約的部分內容講的是『公平』,讓窮人分享社會成長的利益,也讓富人分擔社會危機的苦痛。(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的政策並不注意分配或公平的課題,按照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的想法:『幫助窮人的最佳方法就是讓經濟成長,好把餅做大,成長的利益最終會向下均霑到窮人的身上。』———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的想法等同 Trickle-down economics 的信念。Trickle-down economics 一直都僅止於一種理念,一種信仰的宣言。19 世紀的英格蘭雖然日趨繁榮,行乞的窮人卻有增無減;1980 年代的美國雖然經濟成長,但居於所得底層的窮人實質所得反而降低。19 世紀的英格蘭雖然日趨繁榮,行乞的窮人卻有增無減;1980 年代的美國雖然經濟成長,但居於所得底層的窮人實質所得反而降低。

當年克林頓對 Trickle-down economics 極為排斥,認為應該以積極的計畫來協助窮人。如果這一套想法在美國行不通,憑什麼能在香港產生效果?  的確,沒有強勁的經濟成長,就不可能有效改善貧窮問題,但相反的推理卻未必能成立:成長不見得能讓人人得利。『水漲船高』的說法並不正確,如果潮水上漲快速,尤其再加上暴風雨,有時會把小船沖到岸邊撞成破爛翻船。

雖然 Trickle-down economics 明顯存在不少問題,但仍頗受一些優秀學者的青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Arthur Lewis 對經濟發展與成長而言:『不均等並不是壞事,因為富人的儲蓄多於窮人,而資本的累積正是成長的關鍵』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imon Kuznets 主張:『雖然發展初期會增加所得分配不均的情况,但稍後這種趨勢就會反轉過來』

但過去 50 多年來的歷史並不支持這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這類理論與假設:南韓、日本可以看到,高額儲蓄未必要靠所得分配高度不均等,而且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同時,所得分配未必會大幅惡化。這些政府並不寄望經濟成長會自動嘉惠窮人,而且也相信所得分配均等能促進經濟成長,因此它們採行積極的措施,好讓上漲的潮水能把大多數船隻抬高,同時也將工資的差異維持在一定限度內,並普及受教育的機會,充沛的人才儲備使得人力資源不虞匱乏,常保經濟活力。

反觀那些採行華盛頓共識政策的國家,窮人由經濟成長所獲得的好處就比較少。以香港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或拉丁美洲而言,成長並未改善所得分配,甚至連貧窮的情況也未見減少。有時候貧窮問題反而更加重。IMF 常會誇耀拉丁美洲最近 10 年的市場改革,同樣地,(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常會誇耀香港最近的市場改革,但 IMF 和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卻鮮少提及貧民的人數。

顯然單靠經濟成長不見得能改善所有人民的生活。『下滲』一詞已在政策辯論中消聲匿跡,但卻在稍做修正後以新面目出現,我稱之為『下滲更新版』。更新版強調,成長是解決貧窮問題的必要條件,也幾乎是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專注於成長就是最佳策略,至於提到教育與醫療衛生等議題只是做為點綴而已。倡導下滲更新版者的政策建議和從前大同小異,無論是貧窮這類廣泛問題,或教育、醫療衛生、人口老化等特定課題,都提不出什麼有效的解決之道,因此所導致的負面效果也與從前大致相同 ——— 在過分嚴苛的強政勵治下,各國被迫接二連三地削減教育與醫療支出,以中國、泰國為例,不但妓女人數因而增加,愛滋病的經費也遭削減,使得原本全球最成功的對抗愛滋計畫嚴重受挫。

諷刺的是,「下滲更新版」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居然是克林頓政府之下的美國財政部。克林頓政府內部的政治觀點可以說是兼容並蓄,有主張縮小政府功能的新民主黨人士,也有期望政府增強干預的老民主黨人士,不過其中主流的觀點 ——— 見諸於經濟顧問委員會每年發佈的「總统經濟報告」——— 卻極力反對下滲經濟學,連更新版也不例外。然而,美國財政部卻向其他國家強力推銷這種政策,如果它在美國國內提出相同說辭,必然引發政府內部的軒然大波,而且幾乎篤定遭到否決。美國財政部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理由很單純:IMF 與世銀都算是財政部的地盤,可以容它在那裡推銷自己的觀點,就像其他政府部門也都可以在各自的範圍內推銷它們各自的觀點。

我們不只該注意 (行政答問戲子誹謗會) 的方案中中包含什麼內容,也該注意受忽略的部分。經濟穩定、租稅及其負面效果都包含在方案中,而創造工作機會、土地改革則不見提及。方案中列有為銀行紓困的經費,但給沒有改善教育或醫療服務的款項,更遑論援助因 IMF 不當政策而失業的勞工。

許多華盛頓共識中未列出的措施,其實都有助於達到經濟成長與兼顧分配公平的目標,土地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少數富人手中,多數人是以佃農的身份耕種,只能獲得收成半數或更少。佃農制度會削弱工作誘因,因為貧窮的佃農將半數收成繳給地主,就相當於負擔了 50% 的稅負。IMF 口口聲聲譴責對富人課以重稅,認為投資意願會受到打擊,但對於這類隱藏的稅負卻隻字不提。土地改革如果執行得當,讓佃農取得土地之餘,也能獲得必要的資金融通,同時配合推廣服務,教導農民品種改良與耕種技術,將可刺激產量大幅提升。然而土地改革代表社會結構的根本變革,那些財經部會的菁英份子,也就是國際金融機構經常打交道的對象,對此卻未必樂見。如果這些國際機構真正關心成長與貧窮的問題,想必應該認真考量過以下的課題:在好幾個最成功的發展個案中,如南韓與台灣,都曾先推行土地改革。

還有一個受到忽略的項目是金融部門的管制。IMF 檢討拉丁美洲 1980 年代初所發生的危機,認為成因是財政政策不夠嚴謹以及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不過環顧世界各國曾發生過的危機,可以發現還有第三個禍首,那就是金融部門管制失當。不過亞洲金融風暴之前,IMF 卻在大力倡導削減管制。如果說 IMF 與華盛頓共識對土地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改革不夠重視,那麼對通貨膨脹往往又太過重視。當然在拉丁美洲這種通貨膨脹肆虐的區域,適度的注意有其必要,但如果像 IMF 這樣重視過了頭,就可能導致利率與匯率攀高,結果帶來的是失業而不是成長。金融市場固然樂見低通膨數字,但勞工大眾與關心貧窮問題的人,卻不樂見低成長與高失業數字。

幸好減少貧窮問題在發展計畫中的優先順序已愈來愈提升。先前曾提過,下滲更新版策略在貧窮問題未見功效;不過平均而言,成長較快的國家在减少貧窮的表現上較佳,中國大陸與東亞各國就是很好的例子。而且消除貧窮需要資源,這些資源也必須經由成長才能獲得。因此,經濟成長與貧窮減少之間呈現正相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不過這種關聯並不能用來證明下滲策略(或其更新版)是解决貧窮問題的最好方法。相反地,根據統計資料,某些國家的經濟成長並未使貧窮減少,而另一些成長率相同的國家,在改善貧窮問題上卻成功得多。因此減少貧窮問題其實與反對經濟成長並不相干,也就是說辯論成長/貧窮有時候好像沒什麼意義。畢竟,成長應該是每個人都歡迎的。

關鍵的問題在於了解『特定政策』的影響。有些政策能促進成長,但對貧窮問題沒有作用;有些政策能促進成長,但卻使貧窮問題惡化;而還有些政策對兩者都有正面功效,可稱之為改善貧窮的成長策略。有時候政策具有「雙贏」性質,如土地改革與教育普及,旣能促進成長,又可提高公平性。但很多時候難免要有取捨,如貿易自由化或許能促進成長,但同時也會使某些人掉了工作而導致貧窮人口增加 ——— 至少短期內是如此 ——— 還有些政策是「雙輸」性質,既無助經濟成長,又會使不公平的現象明顯增加。對許多國家而言,資本市場自由化屬於這類政策。成長╱貧窮 ——— 辯論的重心是發展策略 ——— 找出在促進成長與減少貧窮上雙贏的政策,而迴避雙輸的政策;如果必須有所取捨,則應特別重視政策對貧民的影響。

了解貧窮的成因與特性方能做出明智的抉擇。我們不能怪罪窮人懶惰,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賣力,工作時間也更長,但卻經常陷於惡性循環而無法脫身:因為營養不良而損及健康,影響謀生的能力,健康因而更形惡化。窮人生存不易,沒有餘力送子女就學,而子女因為未受良好教育,日後也難擺脫貧窮的宿命。貧窮的農民沒有錢購買肥料與生產量高的種籽,生產力難以提升。

以上所列舉的,只是許多貧窮惡性循環的一部分而已。劍橋大學的達古塔 Partha Dasgupta 特別強調另一種惡性循環:在尼泊爾這種低所得國家中,窮人只能就地取材,由四周的森林獲得取暖與烹飪所需的能源,但林木砍伐過度會導致土讓流失,惡化的環境只會使貧窮問題更嚴重。

與貧窮如影隨形的是無力感。世銀《兩千年世界發展報告》(2000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有一項「窮人之聲」,整理了對數千名窮人的訪問紀錄,當然其中有不少是意料之中的觀點。受訪的窮人認為他們是沒有聲音的一群,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握,只能任憑外力擺佈。

窮乏有的是不安全感,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工資太低不足以生活和所得不穩定。一些無法操之在我的經濟環境變遷,可能導實質工資減少或失業。這種情況在東亞金融風暴中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但另一方面還有健康的問題以及暴力的威脅,這些暴力威脅可能來自其他為生計掙扎的窮人,也可能來自警方或一些有權有勢者。當已開發國家人民抱怨健保制度不夠完善時,開發中國家人民過的卻是沒有任何保險的日子 ——— 沒有失業保險、健康保險、退休保險。唯一的安全網是來自家庭與社區的教會或志願組織的支持,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盡力維護這種既有的連結。

.
.
......................................................................................................................
.
.
22/10/2015 12:52  歐洲央行或被迫推出更多刺激計劃

歐洲央行正漸漸明白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和英國央行早已知曉的一個道理:一旦你踏了印鈔之路,要想停止印鈔將變得極其困難。

美聯儲和英國央行最終都推出了三輪政府債券購買計劃──盡管美國和英國經濟近年來已實現增長,但在加息的問題上,它們都缺乏足夠的信心,更別說拋售此前購買的債券了。

如今,歐洲央行首輪 1萬億歐元(約合1.13萬億美元)的量化寬鬆計劃才實施了七個月左右,但該行已面臨要求推出第二輪量化寬鬆計劃的巨大市場壓力,而且最好是馬上推出,最遲也不能晚於明年1月。

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將於周四在馬耳他召開會議,預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將在會上探討最終擴大債券購買計劃的可能性。

而在歐元區經濟終於也顯示出持續復蘇跡象之時,這或許顯得有些不合時宜。歐元區經濟第一季度環比增長0.5%,第二季度環比增0.4%,此外,近期的調查顯示,今年下半年的經濟增長也將有同樣表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簡稱IMF)預計,歐元區經濟今年將增長1.5%,明年的增速將達1.6%,這高於長期趨勢水平,且符合歐洲央行自己的預測。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新興市場的下滑會導致歐元區脫離復蘇軌道。

與此同時,新興市場放緩引發的大宗商品價格暴跌極大地刺激了歐元區經濟。

但能源價格的最大跌勢發生在去年年底,這意味著能源價格下跌對通貨膨脹數據的影響將在未來幾個月逐步消除。與此同時,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的歐元區核心通脹率依然十分穩定,9月份的核心通脹率為0.9%,也符合歐洲央行此前的預期,不過低於歐洲央行略低於2%的中期目標。

這種持續低迷的通脹能否成為歐元區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計劃的理由呢?

對於向金融系統進一步注入流動性,各國央行有充分依據保持謹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該行常被稱為央行的央行)已經持續發出了日益緊迫的警告:超寬鬆的全球貨幣政策壞境可能引發金融泡沫膨脹,而當這些金融泡沫破裂時,可能造成嚴重的金融動盪。

新興市場和大宗商品市場眼下的劇烈波動可能就是典型的例証;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債和公司債市場泡沫可能破滅的陰影。

即使如此,歐洲央行仍需權衡不作為和讓市場失望可能造成的後果。市場目前已經認為,歐洲央行將出台更多刺激政策。到目前為止,歐洲央行已通過偏寬鬆的言論向投資者表示會在必要時採取行動。但以貿易加權計算的歐元匯率已較4月低點上漲9%。

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的莫埃克(Gilles Moec)認為,如果歐洲央行不採取行動,歐元可能會進一步走強,債券收益率將上升,而這可能導致2016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速被拉低至多0.3個百分點,阻止歐元區經濟出現足以促使企業進行投資的復蘇。

最重要的是,歐洲央行需要密切關注美聯儲的動作。今年大多數時候,美聯儲在何時加息的問題上都猶豫不決。如果美聯儲今年12月不採取加息行動,將給歐元帶來更多壓力,可能也會迫使歐洲央行採取行動。畢竟,如果連美聯儲都無力讓已經習慣於寬鬆貨幣政策的市場接受加息,那麼歐洲央行或其他央行就更不用談了。



回憶 (行政答問 戲子誹謗會) :耀邦說:還有一個受到忽略的項目是金融部門的管制。IMF 檢討拉丁美洲 1980 年代初所發生的危機,認為成因是財政政策不夠嚴謹以及貨幣政策過於寬鬆。不過環顧世界各國曾發生過的危機,可以發現還有第三個禍首,那就是金融部門管制失當。不過亞洲金融風暴之前,IMF 卻在大力倡導削減管制。如果說 IMF 與華盛頓共識對土地改革以及金融部門改革不夠重視,那麼對通貨膨脹往往又太過重視。當然在拉丁美洲這種通貨膨脹肆虐的區域,適度的注意有其必要,但如果像 IMF 這樣重視過了頭,就可能導致利率與匯率攀高,結果帶來的是失業而不是成長。金融市場固然樂見低通膨數字,但勞工大眾與關心貧窮問題的人,卻不樂見低成長與高失業數字。
.
.
該項共識中的許多理念,其實是源自對拉丁美洲問題的反應,目的在解決該地區不少國家脫軌的預算問題,以及 寬鬆的貨幣政策引發的通貨膨脹二次大戰後,拉丁美洲有些國家也曾有過一段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可惜好景不常,一般認為是由於政府對經濟過度干預所致。雖然這種看法原先純粹是針對拉丁美洲國家的特定情況,但後來卻被認定可適用於世界各國。至於資本市場自由化是否有助於經濟成長,相關證據並不充分,但這項政策仍成為華盛頓共識積極推動的政策之一。另外還有一些華盛頓共識下形成的經濟政策,其實也未必適用於發展初期或轉型初期的國家。

舉例而言,大多數工業先進國家,包括美國和日本,在經濟尚處於奠基階段時,都曾精心挑選某些產業加以保護,真到它們強大到足以和國外公司競爭為止。全面保護主義固然少有成功,但太過匆促的貿易自由化同樣成效不彰。強迫開發中國家開放市場,讓與本國特定產業具高度競爭性的產品進口,可能使這些產業在強勢對手的競爭下岌岌可危,所造成的社會與經濟後果難以估量。在工業與農業部門還未發展到有能力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前,許多人的生計就已遭到有系统的摧毁 ----- 開發中國家的貧農根本無法與受大量補貼的歐美產品競爭。更為雪上加霜的是,IMF還堅持開發中國家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因而使得利率水準偏高,即使在最佳的狀況下也難創造就業機會。同時由於社會安全網未臻完善,因貿易自由化而失業的族群很容易淪為貧困無援。開發中國家屢見不鮮的情況是,自由化不但未帶來當初承諾的成長,反而讓更多人陷於困境。不少人就算能保住飯碗,內心的不安全感也會增加。
.
窮乏有的是不安全感,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工資太低不足以生活和所得不穩定。一些無法操之在我的經濟環境變遷,可能導實質工資減少或失業。這種情況在東亞金融風暴中有許多活生生的例子,但另一方面還有健康的問題以及暴力的威脅,這些暴力威脅可能來自其他為生計掙扎的窮人,也可能來自警方或一些有權有勢者。當已開發國家人民抱怨健保制度不夠完善時,開發中國家人民過的卻是沒有任何保險的日子 ——— 沒有失業保險、健康保險、退休保險。唯一的安全網是來自家庭與社區的教會或志願組織的支持,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盡力維護這種既有的連結。

.
.
.
......................................................................................................................
.
.
.
.
.
......................................................................................................................
.
.
Fri 23/10/2015
.
News 23/10/2015  5:38  5:46  5:54  6:03  6:04
.
23/10/2015 10:07 蕭邦說:他們沒有搞無醫德除去我,我現在回到家
.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週四進一步暗示,央行準備好將規模已然龐大的債券購買計劃進一步擴大。他表示,央行決策者將在12月份的議息會議上重新判定寬鬆計劃是否給經濟帶來足夠的刺激。

德拉吉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了中國等大型發展中國家經濟放緩、大宗商品價格疲弱使歐元區經濟增長和通脹面臨的下行風險。

德拉吉稱,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將在今年的最後一次議息會議上評估當前的刺激計劃,屆時央行的經濟學家們將給出最新的經濟增長和通脹預期。

週四早些時候,歐洲央行決定把主要再融資利率維持在紀錄低點0.05%不變;過去一年多時間裡,該利率一直處於這一水平。央行將隔夜存款利率仍維持在-0.2%,這意味著銀行將繼續為存放在央行的超額存款支付費用。

德拉吉表示,央行政策委員週四在馬耳他的會議上就可以動用哪些貨幣政策工具的問題進行了非常豐富的討論。不過他說,委員們尚未決定央行或將採取哪些方式。

德拉吉稱,可採取的政策選項包括進一步下調央行的某些關鍵利率,例如現已降至負值的存款利率。

德拉吉再次表示,央行管理委員會願意、且有能力在必要情況下提供額外刺激。
.

.
舉例而言,大多數工業先進國家,包括美國和日本,在經濟尚處於奠基階段時,都曾精心挑選某些產業加以保護,真到它們強大到足以和國外公司競爭為止。全面保護主義固然少有成功,但太過匆促的貿易自由化同樣成效不彰。  (23/10/2015 19:25 News 人民銀行再度減息降準,以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1年期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同樣下調0.25厘,至於存款準備金率就會減0.5個百分點。兩者都是明日起生效。)
.
23/10/2015 20:00 News 1  2  3  4  5
因為,以上 5 片,盡顯中港澳台當權派,邏輯思維紊亂,弄至經濟衰退
故此,我這個無薪人民蕭耀邦,為民生,再寫下文,教毒害我的中港澳台當權派,處理民生
.
金融市場自由化 ----- 許多國家的確有些不當的金融法規,除了妨礙資金流通外,並沒有什麽正面功能,這些當然應該廢止。不過每個國家都會對金融市場加以管制,如果取消管制的做法過了頭,往往會對資本市場造成嚴重的問題,連已開發國家也不例外。以美國儲貸機構的危機(saving and loan debacle)而言,不但使1991年的景氣衰退益形加深,還耗費了美國納稅人二千億美元以上的代價。但是與其他遭遇類似狀況的國家相比,美國不但金錢損失輕微(以占GDP的比例而言),對景氣的影響也算相當温和。

正當各項制度成熟的先進工業國學到了取消金融管制的痛苦教訓之際,IMF卻將這套雷根/柴契爾信息傳播給開發中國家,全不考量就算在最佳狀況下,這些國家都未必具備管理相關風險的條件。先進工業國直到發展相當成熟的階段,才開始嘗試資本市場自由化———歐洲各國解除資本市場管制是在1970年代———而IMF卻鼓勵開發中國家要加快步伐。

解除資本市場管制帶來的後果,如經濟衰退與金融危機,連已開發國家都覺得痛苦,對開發中國家的影響當然更嚴重,貧窮國家既缺乏緩和不景氣衝擊的安全網,而且因為金融市場的競爭性不強,因此自由化也不見得能如預期般帶來利率下跌的好處。反倒是農民有時候還得負擔更高的利息,來購買維持基本生計所需的種籽與肥料。

開發中國家若貿然實施貿易自由化,又缺乏妥善管理,必然帶來許多問題;不過相較之下,資本市場自由化的問題還要嚴重得多。隨著資本市場自由化,原先管制熱錢——套取匯率變動利益的短期貸款與合約——進出的規定也跟著取消。這些投機性資金隨時可能撤離,因此無法用來興建工廠或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這些熱錢帶來的風險,反而可能使長期投資裹足不前。至於經濟成長受到的負面影響就更大。為控制這些資金進出造成的波動,國家往往要設置與短期外幣借款金額相當的準備金以為因應,這種做法會造成什麼效果,可以由以下例子看出。假設某個小型開發中國家向一家美國銀行短期借款一億美元,年利率18%,該國並提列一億美元的準備金。通常這類準備都是美國國庫券,假設它目前的利率水準約為40%。這樣一來,該國等於是以18%的利率向美國借錢,再以40%的利率把錢給美國。相抵之下,可用於投資的資金並未增加,當然也就談不上對經濟成長有什麼貢獻。反倒是美國的銀行賺到可觀的利潤,而美國整體利息淨收益一年也有一千四百萬美元。由此分析起來,開發中國家採取這樣的做法毫無道理。而且另外還有一個問題:誘因的不對稱。資本市場自由化後,決定要不要向外國銀行借錢的是民間部門的各家廠商,但是等它們借錢之後,卻必須由政府基於穩健性的考量,提撥準備金以為因應。

IMF倡導資本自由化,是基於相當簡化的邏輯:自由市場比較有效率,而效率愈高則經濟成長愈快。IMF不但忽略我們上面提到的一些負面問題,甚至還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說詞,像是不實施自由化,就無法吸引外國資金,尤其是直接投資。其實IMF的經濟學者向來不是以理論見長,主要的專長是全球化的實務經驗與實證資料的分析。不過令人訝異的是,實證資料其實也並不支持IMF的論點。近年來吸引最多外資的中國大陸,就完全不遵循西方那套建議(除了總體經濟穩定之外),謹慎地將資本市場全面自由化擋在門外。根據更廣泛的统計資料也證實,自由化未必能帶來更快的成長或更多的投資。

中國的例子顯示,資本市場自由化並非吸引資金的先決條件,而東亞各國由於儲蓄率高,幾乎不再需要額外的資金,如何將儲蓄資金好好投資反且成為更大的挑戰。

倡導自由化的人有一項論點,就是自由化能分散資金來源,有助經濟穩定。在經歷過199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風暴後,這種說法是聽來格外可笑。他們的看法是,在國內景氣低迷之際,可以倚賴國外資金彌補國內資金的短缺。但是,熟識經濟實務的IMF經濟學者一定也知道,銀行都喜歡錦上添花,盡量想把錢借給那些根本不需要的人,他們也一定看過當某些國家發生危機時,外國債權人又是如何雨天收傘,使經濟問題雪上加霜。

自由化,尤其是健全的金融制度尚未建立前,為何會導致經濟不穩定,還有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地方,但目前至少可以確定一點:不穩定不但有礙經濟成長,相關的成本也多落在窮人身上。
.
自由市場 ----- 國際機構最劇烈的轉變發生在1980年代,當時美國總统雷根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都極力傳播自由市場的理念,IMF與世銀也就成為新的宣教機構。那些需款孔急的國家雖不情願,也只能接受這些被迫推銷的觀念。雖然貧窮國家的財經官員為了爭取貸款或補助,也只能接受這些被強迫推銷的觀念。雖然貧窮國家的財經官員為了爭取貸款或補助,情願變成信徒,但其他大部分官員,更重要的是國內人民,卻經常心存懷疑。

隨著俄羅斯與其他各國激進改革政策失敗的跡象日益明顯,當初極力推動這些政策的人卻表示,他們這麽做是因為沒有選擇餘地。其實2000年9月布拉格的一場會議,就很清楚地指出還有其他許多種選擇。與會者包括東歐各國———有些改革成效斐然,有些則令人失望———前任政府官員,他們共同對改革經驗重行評估。Vaclay Klaus領導的捷克政府,最初因快速民營化政策而備受IMF讚賞,但由於整個轉型過程管理不善,使捷克1990年代末的GDP尚不及1989年的水準。這批政府官員說他們在政策上別無選擇,這種說詞卻遭到與會的捷克與其他國家代表的質疑。因為不少國家就做了不同的選擇———而不同的選擇顯然也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波蘭與中國大陸就採行了與華盛頓共識相異的策略,結果波蘭成為東歐各國中最成功的國家,而中國過去20年的經濟成長率則居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之冠。波蘭的起步階段曾一度以「震撼治療」將惡性通貨膨脹壓低到較緩和的水準,由於這段歷史,所以有人將波蘭的轉型歸類為震撼式治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看法。因為波蘭很快就察覺,震撼治療雖然能有效壓制通貨膨脹,卻不宜於社會轉變,於是轉而採行漸進的民營化政策。同時也建立市場經濟的基本制度,像是功能完備的銀行,能公正監督合約履行以及執行破產程序的司法體系。波蘭清楚地體認到,如果不具備這些制度,市場經濟就無法運行。

捷克的做法與波蘭相反,在銀行尚未民營化之前就先推動企業民營化。國營銀行繼續貸款給民營化的公司,於是政府關係良好的業者能輕易取得資金,又不受嚴格預算程序的監督,自然無心進行實質的重整。

波蘭前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Grzegorz W. Kolodko就曾表示,波蘭的成功是因為拒絕遵循華盛頓共識的政策建議。IMF所推薦的做法———快速民營化、以壓低通貨膨脹為最優先的總體經濟目標———波蘭並未照辦,反而特別重視IMF並不強調的一些事項,像是維持低失業率、提供失業給付、按物價水準調整年金、建立市場經濟運作所需的制度性基礎,凡此種種都有助於贏得民眾對政策的支持。

漸進式的民營化過程容許企業在民營化之前先做好重組的工作,而且大型廠商可以分割為較小的單位。經過這番調整之後,創造出了嶄新而活力十足的中小企業部門,在年輕的管理者領導下為未來而投資。

1990年代,中國年平均成長率達10%以上,俄羅斯卻以每年五.六%的速度衰退。因此十年之後,中國的實質所得(即購買力)已經與俄羅斯不相上下。中國的轉型也是有史以來貧窮人口減少最多的一次(以中國較低的貧窮標準一天一美元計算,貧民由1990年的三.五八億降為二.○八億),而俄羅斯的轉型可能也締造了歷史紀錄:在一段短期間內(除了戰爭與飢荒時期)貧民人數增加最多。

中國與俄羅斯的策略反差可以說再明顯不過,而且從第一步一直到後續的轉型之路截然不同,中國的改革由農業出發,由集體的公社生產轉為「個人責任」制,實際上,就是局部民營化。由於人民無法自由買賣土地,所以算不上完全的民營化,不過由農業產出提高的幅度可以看出,就算局部有限的改革,也能夠獲得很大的效益。這是一項相當可觀的成就,由好幾億人民在短短幾年之內共同締造。而且進行改革的方式贏得廣泛的支持:首先在一個省份實驗成功,接下來擴大到其他幾省,同樣也獲得成功。由於事實俱在,中央政府根本無須「強迫」推行改革,大家都樂於遵行。不過中國領導階層也了解不能以既有成就為滿足,必須把改革推展到整個經濟上。

強調競爭以及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化基礎的重要,至於民營化則屬次要問題。

中國當年所面對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動態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將扭曲的價格制轉換為市場價格制。結果他們想出一個高明的解答:『雙軌價格制』,也就是廠商在原有配額內的產品仍按照舊價出售,而超過配額的部份則採自由市場價格。在這種制度下,邊際產量可以充分發揮誘因———以經濟學理論而言,這正是關鍵之處———而且也不致因立刻全面調為新價造成重大的所得重分配,市場也得以在干擾最小的情況下「摸索」出不受扭曲的價格。最重要的是,這種漸進式的做法免除了物價暴漲危機。如俄羅斯與其他接受IMF指導的國家所經歷者;也不必承受後續的悲惨影響,像是儲蓄價值嚴重縮水等。等到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後,雙軌價格也就隨之廢止。

在此同時,中國展開建設性的破壞,以創建新經濟來消除舊經濟。鄉鎮政府在卸下農業管理之責後,有餘力從事其他方面的工作,因此設立起數以百計的鄉鎮企業。中國政府邀請外國廠商共同參與創業投資,隨著外資接踵而至,中國成為新興市場中外人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中國同時著手建立制度化基礎架構,包括健全的證券交易委員會、銀行法規、社會安全網等。等到社會安全網設立就緒,而新的工作機會也創造出來後,才開始展開整頓老舊國營企業的工作,大幅縮減其規模,同時精簡官僚人數。在短短幾年內,中國已將許多住房民營化。這些工作目前仍然沒有結束,未來的展望也不甚清楚,但有一點卻無庸置疑:『絕大多數中國人目前的生活遠比23年前改善』

勢不可去盡,話不可說盡……………………………

請思考以住中國的成功是否在於這重要的概念:『強調競爭以及建立市場經濟制度化基礎的重要,至於民營化則屬次要問題』
.
貿易自由化 ----- 自由化有許多層面,包括除去政府對金融市場與資本市場的干預以及取消貿易障礙。目前就連IMF也不得不坦承,過去它對自由化的方案推動過了頭 ----- 1990年代全球金融危機,資本市場與金融市場的自由化難辭其咎,而不少小型新興國家也因此受害慘重。

自由化有一個層面廣受支持 ----- 至少在先進工業國的菁英之間 ----- 那就是貿易自由化。不過如果進一步觀察貿易自由化在許多開發中國家造成的後果,或許就可以理解它為何經常遭到強烈的反對,如西雅圖、布拉格與華府曾爆發的大規模示威。

根據經濟學上比較利益的原則,貿易自由化促使資源由生產力較低的用途轉移到生產力較高的用途,因而有助於提升一國的所得水準。但在許多IMF計畫中,資源是由低生產力的用途變為「0」生產力,根本談不上能讓國家更富有。(因為貿易自由化的立即影響,經常是國內無效率的廠商在國際競爭壓力下關門,使工作機會因而減少)根據IMF的邏輯:『隨著過去躲在保護主義傘下的工作喪失立足之地,將會出現生產力更高的新工作』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 自經濟大恐慌之後,幾乎再也沒有經濟學家相信能立刻創造出新工作機會。要設立新公司,創造新工作,先決條件是有資本與企業家精神,但開發中國家既欠缺銀行融通,教育也不普及,因此往往不具備這兩項條件。IMF的政策在許多國家之所以會導致情況更形惡化,是因為相關的財政節約方案常伴隨超高水準的利率 ----- 有時超過 20%,有時超過 50%,甚至超過 100% ----- 即使連美國這樣良好的經濟環境,在資本如此昂貴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創造出就業機會與新設企業。

在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納入服務業貿易的課題,但最後所開放的項目是什麼?主要仍是已開發國家才能輸出的服務 ----- 金融服務業以及資訊技術 ----- 至於開發中國家有能力一較長短的海運業與營建業,卻不在開放之列。

早在19世紀,西方列強就開始推動不公平的貿易條約(例:鴉片戰爭),目前船堅砲利的武力不再,換了什麼方式推動不公平的貿易條約?答:經濟力量、制裁的威脅(如果某一國提出指控,接下來就會有一個檢視過程 ----- 參與的只有美國政府 ----- 並做出決策,決定是否給予制裁,也就是說,美國身兼檢查官、法官、陪審團的三重角色。),或危機時拒不提供援助等等。
.
OIL = SEE 29/9/2015
.
假設,將來,美國加第 1 次息,美股上升
假設,將來,美國加第 2 次息,美股上升
假設,將來,美國加第 3 次息,美股未必上升
假設,將來,美國加第 4 次息,美股不再上升
假設,將來,美國加第 4 次息,香港樓市已經急挫
假設,以上的假設,沒有估錯數
那麼,現在,應該做什麼事?.
那麼, 現在,這件事 (銀行對投機性不動產的放款幅度受到嚴格限制) 要盡快完善
因為,如果,沒有估錯數,便要 反醒歷史,不容再有失
.

= USD

.= OI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