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日 星期五

 

.
.
🌍🌍🌍🌍🌍🌍🌍🌍🌍🌍🌍🌍🌍🌍
.
因為 銀行承認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
(1:04-) 銀行承認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3kfRuwkkmwUGH7hZ/?mibextid=oFDknk
.
所以 聯想以下網頁
.
恆大 碧桂園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
泰國在自由化之前,銀行對投機性不動產的放款幅度受到嚴格限制 ..........
.
🌍🌍🌍🌍🌍🌍🌍🌍🌍🌍🌍🌍🌍🌍
.
恆大 碧桂園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81%86%E5%A4%A7+%E7%A2%A7%E6%A1%82%E5%9C%92+%E8%B2%B8%E6%AC%BE%E5%AF%A9%E6%9F%A5%E4%B8%8A+%E6%9C%89%E9%87%8D%E5%A4%A7%E7%BC%BA%E6%86%BE&oq=%E6%81%86%E5%A4%A7+%E7%A2%A7%E6%A1%82%E5%9C%92+%E8%B2%B8%E6%AC%BE%E5%AF%A9%E6%9F%A5%E4%B8%8A+%E6%9C%89%E9%87%8D%E5%A4%A7%E7%BC%BA%E6%86%BE&gs_lcrp=EgZjaHJvbWUyBggAEEUYOTIKCAEQABiABBiiBDIKCAIQABiABBiiBDIKCAMQABiABBiiBDIKCAQQABiABBiiBNIBCDEzMTVqMGo0qAIAsAIA&client=ms-android-samsung&sourceid=chrome-mobile&ie=UTF-8
.
恆大 碧桂園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81%86%E5%A4%A7+%E8%83%A1%E4%BA%82%E8%B2%B8%E6%AC%BE+%E9%82%84%E6%AC%BE&client=ms-android-samsung&sca_esv=59998079312419c0&sca_upv=1&sxsrf=ACQVn0-uGDQGgJauTqMs_jXwSfLWgKzssw%3A1709260810160&ei=CkDhZfynCbjg2roPlPqc0AU&oq=%E6%81%86%E5%A4%A7+%E8%83%A1%E4%BA%82%E8%B2%B8%E6%AC%BE+&gs_lp=EhNtb2JpbGUtZ3dzLXdpei1zZXJwIhTmgYblpKcg6IOh5LqC6LK45qy-ICoCCAAyBRAhGKABMgUQIRigATIFECEYoAEyBRAhGKABSPt8UOgJWMtrcAB4AJABAJgBvwKgAfQRqgEINS4xMC4xLjG4AQHIAQD4AQGYAg-gAt4QwgIIEAAYgAQYogTCAggQABiJBRiiBMICBxAjGMsEGCeYAwCIBgGSBwgxLjEyLjEuMQ&sclient=mobile-gws-wiz-serp
.
🌍🌍🌍🌍🌍🌍🌍🌍🌍🌍🌍🌍🌍🌍
.
.
.
.
🌍🌍🌍🌍🌍🌍🌍🌍🌍🌍🌍🌍🌍🌍
.
恆大 碧桂園 貸款審查上 有重大缺憾
.
蕭耀邦 認為 只要我寫文章 令到全世界人民都識
.
那麼 政府管理方面 便很難再做錯
.
所以 蕭耀邦 寫以下網頁
.
🌍🌍🌍🌍🌍🌍🌍🌍🌍🌍🌍🌍🌍🌍
.
銀行是經濟的大腦 落雨收傘 or 錦上添花
.
銀行 落雨收傘 怎辦 ?
.
蕭耀邦回答 :
正宗的經濟學 認為 當有經濟困難週期 應該用💖蕭邦凱恩斯學派💖的財稅政策 刺激總需求 共渡難關 因為 當經濟有困難的時候 銀行總是會落雨收傘 請想想 銀行落雨收傘 誰敢買樓 ? 誰敢投資地產 ? 誰敢入市場投資其他項目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rML2ENgccqNKRMcd/?mibextid=oFDknk
.
銀行 錦上添花 怎辦 ?
.
蕭耀邦回答 :
正宗的經濟學💖蕭邦凱恩斯學派💖 認為 當經濟起飛時 每個人都想向銀行借錢投資進入市場分一杯羹的時候 便應該限制經濟起飛時錦上添花的速度 例如 當年的恆大 火爆的地產 便應該設限制經濟起飛的速度 做好監管的工作 例如 銀行對投機性不動產的放款設嚴格的限制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rML2ENgccqNKRMcd/?mibextid=oFDknk
.
(7:28-) = 💖蕭邦凱恩斯學派💖的財稅政策💖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QJFL3zXLBxRnjKzd/?mibextid=oFDknk
.
1 可以考慮做的事: 減少對紓困的倚賴。如果多採行破產與凍結的措施,也會相對減少大型紓困的需求。不可以再重蹈履徹做的錯事: 根據過去經驗,大型紓困計畫往往成效不彰,不是讓債權人拿回超過份內應得的錢,就是讓匯率維持在過份高的水準 (使國內有錢人能以更有利的匯率把錢匯到國外,卻更加重政府的負債 )。一些紓困計畫不但未發揮作用。反而讓貸款人容易疏於審核,或是降低匯率風險,以致使問題更為嚴重

2. 當年 IMF 成立時,被授權發行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簡稱 SDR),也就是一種國際性貨幣。目前不少國家每年會提撥好幾十億美元的金額當做準備,以因應國際市場的循環波動,這部分的所得不會轉換為總體需求

如果能透過發行 SDR 以融通全球公共財 ---------- 包括對經濟發展的援助 ----------- 不但有助於維持全球經濟的活力,同時也能幫助一些最貧困的國家(例:債務沈重的國家)

另外,全球性經濟資源 ----- 如海床礦產蘊藏與海洋漁業權 --------- 做為發展援助的財源

對許多國家而言,如果無法豁免債務,經濟根本無法成長,因為出口所得有大部分都必須用於支付債務的利息

慶典 2000 債務豁免運動,全球各地宗教機構都表示支持,就是因為這一運動不但有道德的必要性,而且反映基本的經濟公平原則。今天,有神支持的我香港華人人民史提芬,為了全球人民的生活,也希望全球各地宗教機構都表示支持 ............

3. SDR 是國際準備金資產,由IMF發行給會員國,可以轉換成其他貨幣。

牽涉到發行特別提款權(SDR),富國就可以捐贈,用來提供國際援助。這個舉動幾乎可以立刻籌得一大筆錢,可以在全球各地提供公共財。

使用 SDR 作為國際援助之用,不只會增加國際援助的整體金額,而且還能確保所有已開發國家都能公平捐贈,因為配額制的 SDR 分配大致會根據每個會員國的經濟力量。

應該成立一個國際理事會,在 IMF 下運作,但又獨立行事,負責決定哪些計畫適合 SDR 的捐贈。

各國央行向來反對 SDR 配額,因為這會侵犯他們對貨幣供給的壟斷權。他們的信念是 SDR 會引發通貨膨脹。但近期內通膨的可能性極低。事實上,進口產品的價格穩定下降,還可能導致全球的通貨緊縮。日本的例子可以顯示,治療通貨緊縮並沒有現成的方法。如果每年發行 SDR,而且大部分實際用於國際援助,反而可能成為有用的貨幣工具。

SDR提議將以兩種方式來幫助窮國:透過捐贈間接幫助,以及透過增加貨幣準備金而產生直接的助益。

貨幣準備金雖然增加,但沒有利息負擔,因為只要這些國家維持SDR的配置,利息收入與支出就可以相互抵消。

4 托賓稅

關於外援的來源,有許多種創新的提議,在受歡迎的提議中,有一項是來自於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詹姆士‧托賓(James Tobin),他建議對匯率交易課稅

『托賓稅』的確會嚇阻匯率投機,但也會降低市場的流動性

諸如併購大企業等大筆的交易就會嚴重影響匯率市場

如果更頻繁的運用官方的外匯存底(例:大企業併購交易的貨幣可以由官方的外匯存底提供),或許可平衡上述現象

但這會導致外匯市場管理方式的大幅改變,目前也沒有證據顯示當局願意承擔額外的責任

金融市場全球化後,金融資本就具備其他稅源所沒有的不公平優勢,對金融交易課稅可以糾正不平衡現象

實物交易會課徵加值稅(VAT),但金融交易為何不課稅?

課稅應該延伸到所有的金融市場,而不只是匯率市場

衍生性金融商品有一個衡量基準,是以相對應的特定股票來表示,就是所謂的對沖(Delta)值,可以對交易衍生性金融商品時的對沖值課稅

5. 泰國債券的「風險加碼」就急速上升:資本市場自由化之後,開發中國家難免受到投資者時而理性時而不理性態度的衝擊,也必須應付他們過度樂觀或悲觀的情緒。💖凱因斯對這種看似不理性的情緒變動相當熟悉💖,他在《就業、利率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中,將之稱為「動物精神」。這些精神在東亞風暴中看得最清楚不過。就在危機爆發前不久,泰國債券支付的利率只比全世界最安全的債券高0.85個百分點,也就是屬於高度安全的等級。但不過頃刻之間,泰國債券的「風險加碼」就急速上升。 倡導資本市場自由化的人還喜歡搬出第二個理由,不過也同樣沒什麽道理。他們認為資本市場的管制有礙經濟效率,因此取消管制有助於成長。由泰國的例子,我們可以證明這一論點是漏洞百出。💖泰國在自由化之前,銀行對投機性不動產的放款幅度受到嚴格限制。💖 當初設限的原因,是希望將稀少的資本投入製造業,以期能創造就業機會並強化經濟成長;同時也是因為深知投機性不動產放款是造成經濟不穩定的重要禍根。這種放款會形成泡沫,最後終究難逃破滅;當泡沫破滅時,經濟也隨之崩潰 💖中國 香港 經濟崩潰了一段時間💖。這種模式屢見不鮮:由於房地產價格節節高漲,銀行認為抵押品價值上升,可以貸予更高金額;其他投資人眼看價格不斷上漲,也急於進場分一杯羹 ----- 更何況銀行也願意給予融通。房地產開發商自然也把握機會,不斷推出新案,直到市場胃納超過飽和為止。開發商的案件滯銷,還不出貸款,泡沫也開始破滅。 不過 IMF 卻認為,泰國原先為防範危機而設定的種種限制有礙市場對資源做有效率的配置。如果市場說該蓋辦公大樓,那麽蓋辦公大樓就應該會有最高的報酬。反正根據 IMF 的邏輯,市場一定知道什麽是最好的。但回顧當時的情況,雖然泰國亟需更多公共投資,以強化其基層建設與相對落後的中學與大學教育體系,但數十億資金卻砸向了商業性不動產。這些大樓迄今仍空蕩閒置,為當年過度狂熱的市場氣氛留下見證,也提醒如果對金融機構缺乏適當管制,可能帶來市場普遍失靈的後果。 IMF 當然不是自由化的唯一推手,美國財政部同樣參與其中,而且它是唯一在 IMF 擁有否決權的最大股東,所以對 IMF 的政策制定自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
「風險加碼」:在每個國家之內,由各國央行扮演最終貸款者,把錢借給「有償債能力但缺乏現金」的銀行,也就是淨值為正,卻無法由其他管道取得資金的銀行 我們應該很容易看出這一構想的缺失。因為在完美的市場理論中,企業如果有償債能力,就可以由市場借到錢;也就是說有償債能力的廠商根本不會有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IMF 不但相信自己比市場更了解適當的匯率水準何在,同時,似乎也認為自己比市場更能判斷借款企業的債信。 IMF 對資本市場拒絕貸款時伸出援手,不過,我發現由 IMF 那處獲得「廉價」資金,所付出的代價其實頗為昂貴。如果企業出了問題而即將無法還款。誰是最優先受償的債權人。是 IMF?或是民間金融機構? 如果最優先受償的債權人不是民間金融機構,有理性的民間金融機構一定會堅持「風險加碼」,也就是收取較高利率以彌補貸款可能無法清償的風險。
.
🌍🌍🌍🌍🌍🌍🌍🌍🌍🌍🌍🌍🌍🌍
.
如果,早前,聽我蕭邦説,銀行對投機性不動產的放款幅度受到嚴格限制 現在,便不會 有人 堅決 (不在中国买房)

改善金融管制的設計與執行,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同樣需要。已開發國家金融管制疏漏,可能導致貸款過容易發生缺失,有關以風險為基礎的資本適足性質標準,是否反而使己開發國家金融體系更不穩定,目前尚有爭議,但它鼓勵短期借款而導致全球不穩定,卻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取消金融部門管制或過度依賴資本適足性標準,都曾因方向錯誤而造成不穩定,因此我們需要的管制方式,應更泛而不受意識型態主導,並且能配合各個國家的實力與狀況。1980年代,泰國對不動產投機的貸款設定限制,其實是正確的做法;反之,建議泰國取消這些限制則是錯誤。其他還有一些限制措施,💖如速度限制 (對銀行資產增加率的限制)💖,也都有助於維持穩定。當然,各項改革不能忘卻更廣泛的目標,因為安全而穩健的金融體系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同時兼顧提供必要的資金,以利企業融通與創造就業機會。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x6do1fgdLvchzJwf/?mibextid=oFDknk
.
放款與經濟活動 之間的關連並不單純(事實上,這是貨幣學派只重視貨幣供給而忽略信用的最合理解釋)。主要的困難在於:信用未必涉及產品與勞務的實質生產或消費;它可以被使用在純粹的金融目的。為了討論方便起見,我們可以將經濟區分為「實質的經濟」與「金融的經濟」。經濟活動發生在「實質的經濟」上,信用的延伸與清償則發生在「金融的經濟」上,放款行為與抵押品價值之間的反射互動可能與「實質的經濟」及「金融的經濟」有關連,或者它僅與「金融的經濟」有關連。我們的討論將著重於前者。

經濟強勢通常能夠提昇資產價值與未來的所得,而這些是決定其信用度的因素。在信用擴張反射過程的早期階段,其所涉及的信用額度相當小,所以它對抵押品價值的影響是可以忽略的。這便是初期的擴張速度甚為緩慢的理由,而信用的基礎在初期也相當完善。但是,當負債金額逐漸累積,總放款大幅增加,而抵押品會變得非常仰賴新放款的刺激效果,這個過程會繼續發展,直到總信用的增加速度無法繼續刺激經濟為止。這時候,抵押品會變得非常仰賴新放款的刺激效果,而新放款未能加速時,抵押品的價值便開始滑落。抵押品價值的侵蝕會對經濟活動產生抑制效果,這又會回過頭增強抵押品價值的損失。既然抵押品在這時候已經充分被運用了,其價值的下滑可能導致放款的清算,而這又會造成抵押品價值的進一步下跌。這便是繁榮與崩解過程的典型剖析。

在繁榮的起始階段,信用量與抵押品價值均處於低盪狀態;而在崩解期間,它們都處於最高狀態,這便是繁榮與崩解之間不具對稱性的理由。但尚有另一項影響因素。放款的清算需要花費時間;完成的速度愈快,對抵押品價值的影響愈大。在崩解期間,放款與抵押品之間的反射互動將壓縮在極短暫的時間架構內,而其結果會是災難式的。相對於先前的繁榮來說,累積部位突然地清算,將使崩解呈現不同的形態。

繁榮/崩解的事件序列是反射的特殊變形。只要價值與評價行為之間產生雙向的關連,繁榮便會出現。在股票市場中,被評價的是淨值:在銀行業務中,被評價的是抵押品。繁榮的出現有可能  –––  雖然其可能性不高  –––  不涉及信用擴張。我們在股票市場中所討論的兩個例子  –––  企業聯合熱潮與不動產投資信託  –––  在理論上雖然能在不用股票做為抵押品之下開啟,在實務上卻涉及許多信用。在不涉及信用的情況下,反轉將會是比較漸進的過程。收斂與擴張之間並沒有影像效果,其理由在前文中已經述及  –––  相對於趨勢的初期,在反轉期間,評價的反射要素更為強烈  –––  但在崩解期間的壓縮效果卻消失了,儘管它是崩解期間的特徵之一。

繁榮/崩解型態及其解釋都可能過於明顯而無法引人入勝。令人訝異的是:放款與抵押品之間的反射關連卻未受到普遍的認識。有關經濟循環的文獻汗牛充棟,但我不曾見過此處所討論的這一種反射關係。另外,教科書中普遍討論的經濟循環,與我在此處所討論的信用循環,兩者的期間有很大的不同:我的信用循環是大循環中的短期震盪。有人知道一個大型的循環,即一般所指的 Kondratieff 循環,但它未曾被「科學地」解釋過。

有關我的繁榮/崩解理論,重點在於沒有任何事物是不可避免的。就典型繁榮/崩解事件序列來說,它最初具有自我強化的本質,最後則會呈現自我破壞的現象,但在任何時間上,它都可能會停止或轉向。
目前,有人擔心我們又接近另一次經濟衰退,但是一般人都認為我們只是在處理另一次經濟衰退而已,這和以往一樣;而我們正處於一個大型循環下降期的事實,通常都被忽略了。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當所有的經濟衰退發生,信用均仍處於擴張狀態;而我們目前將會或不會面臨的經濟衰退發生時,則實質經濟的借款能力將正在萎縮。這將是近代史上罕有的情況。

雖然繁榮已經明顯失去衝力,崩解卻未出現。

崩解可能是突發的,尤其是抵押品的清算會造成信用的突然萎縮,情況則更是如此。由於結果相當悲慘,因此有各種努力企圖加以避免。中央銀行的制度也持續地演進,藉以預防信用出現突然而災難式的萎縮。既然恐慌一旦發生便難以收拾,因此在擴張期,預防是最佳的手段。這便是為什麼中央銀行所扮演的角色會逐漸擴張,甚至包括了貨幣供給的管制。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組織的金融市場需要管制抵押品與信用之間的比率。

另一個蘊釀中的問題即將浮現。這是有關瀕臨破產金融機構的處理問題。傳統上,主管當局通常會安排一個更大型、更穩健的機構購併失敗者。在該產業處於嚴格管制的情況下,強迫式的購併不失為簡單的解決方法,因為失敗的案例少,規模也不大,而且購併者的財務狀況極佳。失敗的銀行仍握有價值非凡的經營權,它能以公開叫賣出售給最高的出價者,而且不危害產業結構。但是,當信用擴張與自由化的程序逐漸推進,利用購併方式解決問題的過程愈來愈頻繁、愈來愈令人不滿意了。經營權愈來愈沒有價值,購併者也更沒有能力承擔財務調度能力的稀釋。產業結構愈集中,其體質似乎愈健全。比方說,當年,英國的結算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從來不曾遭遇到困難。雖然 Midland Bank 也身為結算銀行之一,且其體質較美國任何殘存銀行都要來得差。但是,產業結構愈集中,災難式虧損的危險性愈大。如果英國的結算銀行不能從低度開發國家的放款中回收利息,我們真不知道英國將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就國內而言,Bank of America 被鼓勵購併 First of Seattle,但在必要的情況下,誰能夠購併 Bank of America 呢?(註:在1986年12月,出現了令人非常訝異的事,First Interstate 積極設法購併 Bank of America,Chemical Bank 正在買進 Texas Commerce Bank,Republic Bank 則接收了德州體質最弱的銀行 Interfirst,這是為了阻止外州的競爭者在德州立足。)我們已經看見第一個案例,大陸銀行便無法找到買主。情況可能發展到某一個程度,使得國內幾家規模最大的銀行淪為公共財。這種現象曾經發生在別的國家。

以購併方式解決體質孱弱的機構,在儲貸業中最為人們所詬病。如同我們所見到的,在利率創高的1980年到1982年間,該產業出現許多週轉不靈的機構。主管當局設計了傑出的方案,將體質欠佳的機構出售給有冒險精神的企業家,他們因感激能享有吸收經聯邦政府保險之存款的特權而買進,我們也看到這些企業家如美國財務公司,如何濫用特權。目前,管制者已經禁止這種放縱的擴張,許多過度的現象也逐漸浮出檯面。唯有利率下降才能使我們免於財務週轉不靈的大崩潰。
.
🌍🌍🌍🌍🌍🌍🌍🌍🌍🌍🌍🌍🌍🌍
.
在IMF所犯的錯誤中,最受到注意的要算在順序與步伐上的錯誤。還有就是對更廣泛的社會議題不夠敏感。具體的事例包括:急切推動自由化,不顧社會安全網尚未建立、管制架構尚不完備。國家還沒有能力承受市場情緒突然轉變帶來的負面後果;推動會導致工作機會減少的政策,卻未能同步創造工作機會;推動民營化,罔顧競爭與管理架構尚未完備。IMF們錯誤認為:「一旦私有財產權建立之後,所有其他條件也都會自動出現 ——— 包括市場經濟運作的制度與法律架構。」

自由市場意識形態之下的基本模型,乃是以亞當斯密的理論為依據,認為市場力量 ——— 利潤動機 ——— 像一隻看不見的手 ——— 會驅使經濟達成有效率的結果。現代經濟學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指出亞當斯密的理論在何種意義或何種條件才能成立。這些條件具有高度的限制性。事實上,晚近經濟學理論的進展 ——— 顯示,只要資訊不完美或市場不完全(一般情況,尤其在開發中國家,永遠是如此),看不見的手就無法完美運作。這時政府如果出面進行一些干預,原則上可以改善市場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先認清,市場在那些限制條件下能有效運作,因為政府的許多關鍵活動,正是對著市場失靈而做出的反應。如果資訊完美無缺,就沒有金融市場存在的空間,也沒有必要制定相關的管制措施。如果競爭能自動臻於完美境地,反托辣斯政策機構也就沒有發揮的餘地。

不管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進展如何,華盛頓共識的政策仍然死守簡化的市場經濟模型。在這個競爭性均衡模型中,由於看不見的手運作完美,政府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香港政府的政策有時也被冠上「新自由派」之名,這些政策以「市場基本教義」為基礎,也可視為等於19世紀的「Laissez-faire」政策借屍還魂。先進工業國經濟大恐慌的洗禮之後,又目賭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加上汚染與環境惡化導致都市不宜居住,種種現象都彰顯市場機制的不足,因此大都已摒棄自由市場政策,不過政府與市場間如何取得適當角色平衡的話題,仍然受到熱烈討論。

亞當斯密的市場理論在先進工業國或許仍有揮灑的空間,但相關的條件在開發中國家可說是付諸闕如。市場體系需要明確的財產權制度以及執法單位,而這些往往都是開發中國家所欠缺的。市場體系需要競爭與完全的資訊,但現實世界的競爭與資訊卻與完美相距甚遠。而且要建立運作良好的競爭市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根據經濟學理論,必須滿足『所有的』假設條件,才能出現有效率的市場經濟。由某些實際案例得知,如果只有單一領域的改革,缺乏其他領域相互配合,反而可能使狀況變得更糟。這就是所謂順序問題的意義所在。意識形態對這些事置之不理,只是一味催促儘快往市場經濟邁進。然而經濟理論與歷史事實在顯示,忽略順序會導致可怕的後果。

前面 提過貿易自由化、資本市場自由化、民營化等層面 所發生的錯誤,都算是大規模的「順序錯誤」,至於小規模的順序錯誤 ——— 因IMF政策而使開發國家的貧民深受其害的悲劇 ——— 雖然西方媒體鮮有報導,卻每天都在上演。例如,許多國家都有機構收購農產品,並將其轉銷到國內或國外。不過在缺乏效率與貪汚的影響下,農民通常只能拿到最終價格的一部分。雖說這種政府直接進行買賣的行為並不合理,然而一旦政府突然退出,卻未必能自動出現一個活躍而競爭力足夠的民間部門取代它的角色。

在IMF與世銀的壓力下,有幾個西非國家的政府停止農產品收購的業務,其中有些還算成功,有些則導致地方性的壟斷業者出現。由於加入這個市場需有龐大資金為後盾,能夠參與競爭者有限。農民買不起載貨卡車,而且由於缺乏經營良好的銀行,也借不到所需的資金。就算真有人買了卡車,市場也開始正常運作,但是可觀的利潤馬上會吸引當地黑道介入,相關業務也就成為他們的禁臠。在這兩種情況下,當初IMF與世銀的承諾都無法實現。政府收入減少,農民的狀況也未見改善,唯獨肥了少數本地生意人(還有黑道與政客)。

許多農產品收購機構執行的是單一價格政策,無論產品來自何處,一律給付相同價格。經濟學家反對這種貌似「公平」的政策,因為它實質上是由距離市場近的農民補貼偏遠地區的農民。在市場競爭下,偏遠地區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收入應該較低,因為他們還得負擔送貨品到市場的運費。IMF強制要求某個非洲國家放棄單一價格,卻未顧及當地道路系統還不完善。偏遠地區農民收益突然大幅減少,因為他們必須負擔高額的運輸成本。一些窮困農村的所得一落千丈,引發了廣泛的不滿。IMF的價格方案或許可以在提升效率上獲得些許好處,但這些好處與社會付出的成本相互權衡。如果能更有效地掌握推動政策時的順序與步伐,或許就可以在不必付出社會成本的情況下逐漸提升效率。

IMF與華盛頓共識還有一些更基本的缺失,就是未能體察 (發展有賴社會的轉型)。烏干達政府正是這種信念下,決定免除所有學生的學費,但一些只斤斤於收入與支出的會計人員卻無法理解其中的深意。今日的開發經濟學特別強調普及基礎教育,包括對女性的教育。無數的研究報告都指出,大量投資於基礎教育的東亞國家,在經濟上有較佳的表現。但在某些赤貧的非洲國家,要提高學生的就學率極為困難,女孩就更不可能。原因很簡單:貧窮的家庭連生存都成問題;而且女孩受教育也沒有什麼直接的效益,因為教育系统的設計,主要是為提升都市謀生的工作技能,而這些工作比較適合男性。許多國家在面臨財政困窘之際,都遵循華盛頓共識的建議,開始向學生收取學費。他們所持的理由是:根據統計資料,小額收費不致影響註冊率。但烏干達的穆塞凡尼總统卻有不同的想法,他希望創造一個視「人人都上學」為理所當然的文化,只要收取任何費用,這個理想就不可能實現。因此他不理會外界專家的建議,取消所有學校收費。看到別人都把子女送去學校,各個家庭紛紛起而效尤,因此註冊率急速竄升。由此可知,系統性變化的巨大力量是無法透過簡單的统計資料所掌握的。
.
🌍🌍🌍🌍🌍🌍🌍🌍🌍🌍🌍🌍🌍🌍
.
IMF的策略不只未能讓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全部的潛力,有時甚至還會對社會結構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也使發展方案受挫。發展過程與快速變遷必然會對社會造成重大壓力,使傳統的權威受到挑戰,固有的關係也必須被重新評估,因此想要發展成功都會特別留意維持社會的安定。印尼的例子顯示,在IMF堅持下取消了食物與燃料的津貼,結果不但使不景氣加深,工資下降,失業人口劇增,而後續的暴動更使社會脫序,景氣復甦遙遙無期。

這並非IMF首次引發的動亂,而且如果更多國家採納了IMF的建議,想必情況會更糟。1995年的約旦,當時IMF正建議約旦削減食物津貼以改善預算狀況。就在約旦已經準備接受之際,胡笙國王出面喊停。他了解在情勢高度不穩定的中東,食物問題引發的暴動可能使政府崩潰,甚至危及脆弱的區域和平。這些因素和預算狀況些微的改善比較起來,對經濟的殺傷力要大得多。然而IMF在狹隘的經濟觀念之下,根本不可能以更寬廣的格局來考慮這些議題。

除了不可忽略社會與政治的整體考量外,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問題。以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而言,力求預算平衡與壓制通貨膨脹雖然方向正確,但過份嚴苛的做法卻導致失業高漲,在缺乏完整社會安全網的情況下,又引發都市暴力四起,投資環境惡化。根據世銀的研究,這類動亂與負面經濟因素(如因過份緊縮而導致的失業)脫不了關係。通貨膨脹固然不利於創造理想的投資環境,但暴力與社會動亂的負面效果卻更為嚴重。

今天大家已經體認到,有一種「社會契約」聯繫起所有人民,也聯繫起政府與人民,如果政府的政策違背社會契約,人民也可能會違背他們彼此之間的契約以及與政府的契約。在社會處於發展的轉型階段時,由於社會情勢起伏動盪,維持社會契約格外重要,但也相當困難。不過在IMF短視的總體經濟計算中,卻往往沒有納入這些考量。
.
🌍🌍🌍🌍🌍🌍🌍🌍🌍🌍🌍🌍🌍🌍
.
19世紀美國的經驗,與今日的全球化形成很好的對比,兩者的反差適可說明昔日的成功與今日的失敗癥結何在

19世紀因運輸與通訊成本下跌,使得原先的地方性市場得以擴張,形成新的全國性經濟,隨之而起的是全國性公司,業務範圍遍及全美各地

不過政府在經濟演化過程中扮演要角,而不是任由市場漫無章法地自行發展

由於美國法院對憲法條文的廣泛解釋,充許聯邦政府管制州際的商業行為,因此政府獲得大幅的經濟權限

聯邦政府開始管制金融體系,設定最低工資與工作條件,最後還對市場體系所導致的問題規畫出失業與福利制度

聯邦政府積極推動某些產業(如美國第一條電報線就是1842年由聯邦政府在巴爾地摩與華盛頓之間架設),並鼓勵農業等產業的發展,除協助設立大學以進行研究,還提供推廣服務來訓練農民運用新科技

由這種種做法,可以看出聯邦政府在促進美國經濟成長上扮演了核心角色,雖然政府並未採行積極的所得重分配政策,但至少許多計畫的利益普遍由人民共享,像是推廣教育與改良農業生產力等,其他如土地補助金(land grant)也為所有美國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機會

時至今日,由於運輸與通訊成本持續下降,加上貨品、勞務與資本的流動所遭遇的人為障礙日益減少(但人力流動仍很大的限制),目前全球化過程其實相當類似於當年形成美國全國性經濟的過程

不幸的是,在全球化過程中,我們並沒有一個屬於全球人民的世界政府

我們所擁有的系統可稱為「沒有全球化政府的全球化管理」,由少數機構(IMF、世銀、WTO)與少數成員(與特定金融和商業利益密不可分的政府財經與貿易部門)主控大局,而許多深受相關決策影響的人卻幾乎沒有發聲的機會

目前該是變更國際經濟秩序管理規則的時機。我們應該少談一點意識形態,多注意能行得通的方式,同時也該再次思考該如何制定國際層次的決策 ---------- 又該為誰的利益著想

經濟成長是必要的,我們應該讓東亞成功的經濟發展在其他各地重現,否則全球經濟持續動盪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太高

全球化仍有改頭換面的可能,只要它能達到公平合理的運作,讓所有國家都有機會在與其相關的政策上發言,那麼或許我們還能創造一個嶄新的全球化經濟,不但成長得以長久持續,而且成長的果實也能更公平地由大家分享

即使是 1997 前的香港也有一些管理:減少貧窮政策、環保政策、勞工權利政策、人權、蕭耀邦也有民權人權,而不須神出面,用神的法律,去阻嚇、智慧財產權、競爭政策、打擊貪污政策、賦稅政策、集會結社的自由、扶助中小企業、法律援助、金融市場監管等等

為何全球化沒有管理?---------- 為何任由市場漫無章法地自行發展?
.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